許多女性深受月經量多困擾,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。然而,造成經血過多的常見原因中,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最容易被混淆。那麼,如何區分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?哪種情況需要及時治療?本文將帶你了解兩者的3大關鍵區別,幫助你更好地識別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。
一、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的3個關鍵區別
1️⃣ 病變部位不同:內層 VS 外層
🔹 子宮腺肌病:發生在子宮內膜組織異位增生,滲透到子宮肌層內部,導致子宮增大、變硬,經期時內膜脫落難以順利排出,造成經血堆積,導致月經量多、經期延長、痛經加重。
🔹 子宮肌瘤:發生在子宮肌層內部或外圍,屬於良性腫瘤,可單顆或多顆存在。根據生長位置不同,可能會壓迫子宮內膜導致月經量過多或經期紊亂,但不一定會有劇烈痛經。
✅ 如何區分?
如果子宮明顯增大、壓痛感強烈,並伴隨嚴重痛經,多半是子宮腺肌病。
如果有明顯腫塊,但痛經不嚴重,則可能是子宮肌瘤。
2️⃣ 症狀表現不同:痛經程度有區別
🔹 子宮腺肌病:最明顯的特徵是劇烈痛經,經期時的疼痛比普通痛經更嚴重,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。痛感來自於異位的子宮內膜增生後無法順利排出,刺激周圍神經,導致撕裂般的疼痛。
🔹 子宮肌瘤:如果肌瘤較小,可能完全沒有症狀,甚至在體檢時才發現。但如果肌瘤長在黏膜下層,可能導致月經量多、貧血、壓迫感,但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痛經。
✅ 如何區分?
如果經痛嚴重,月經前後都痛,可能是子宮腺肌病。
如果月經量多但痛感不明顯,可能是子宮肌瘤。
3️⃣ 超聲波檢查顯示的差異
🔹 子宮腺肌病:B超檢查可見子宮內部呈彌漫性增厚,沒有明顯的腫塊,但子宮形態不規則,可能伴隨囊性變化。
🔹 子宮肌瘤:B超可清楚看到圓形或橢圓形的腫塊,邊界清晰,大小各異,根據生長位置不同分為漿膜下肌瘤、黏膜下肌瘤、肌壁間肌瘤。
✅ 如何診斷?
如果B超顯示子宮彌漫性增大,但沒有明顯腫塊,可能是子宮腺肌病。
如果B超顯示獨立腫塊,邊界清晰,則可能是子宮肌瘤。
二、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的治療方式
✔️ 藥物治療(適用於輕度病情)
針對症狀較輕的患者,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**激素藥物(GnRH類似物)**來抑制雌激素,幫助減少病灶生長,但停藥後仍可能復發。
✔️ 海扶刀治療(適用於不願開刀者)
海扶刀(HIFU)是一種無創高強度聚焦超聲波技術,適用於子宮腺肌病和子宮肌瘤的非手術治療,可精準破壞病灶,減少經血量,改善痛經。
✔️ 手術治療(適用於嚴重病例)
當病情嚴重影響生活時,醫生可能會建議手術,例如:
子宮肌瘤剔除術(適用於肌瘤較大或有生育需求者)
子宮切除術(適用於症狀極重、無生育計劃者)
三、深圳怡康醫院:專業婦科治療選擇
對於月經量多、懷疑患有子宮腺肌病或子宮肌瘤的女性,建議到專業婦科醫院進行檢查與治療。深圳怡康醫院婦科中心以微創技術聞名,其特色包括:
海扶刀無創治療:針對肌瘤或腺肌病灶進行超聲波熱消融,無需開腹,保留子宮完整性。
個體化藥物方案:根據患者生育需求,搭配GnRH-a藥物縮小病灶或曼月樂環控制經量。
貧血管理系統:整合營養科與血液科,提供鐵劑注射與飲食調理同步方案。
當月經異常影響生活時,建議儘早尋求醫療幫助。如果你正在尋找深圳的婦科專科醫院,深圳怡康醫院提供專業診斷與個性化治療方案,幫助女性解決子宮健康問題,恢復正常生活!